发布时间:2016-05-20
作者:曹梦雨 来源:国际在线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接受记者采访。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报道: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民、乐民、富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据此,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对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同志进行了专访。
[next]
中西部地区更有优势
据孙若风同志介绍,特色文化产业是依托地方性,或者民族性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市场运作所形成的产品和服务。文化部与财政部近期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文件,是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特色文化,包括特色文化城市、特色文化乡镇要求,所做的具体实践。“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面向全国的一个目标,但是我们也感觉到,主要是中西部的优势更大一些。中西部地区想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托地方性的文化资源来搞文化产业,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当然,发达地区也有它的优势性的地方文化资源,也可以搞特色文化产业,而且搞的也很不错。像习近平同志去吃庆丰包子,去考察南锣鼓巷,从我们现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理解,都是对老北京文化的重视,或者说是对利用老北京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的这种思路的肯定和推动,所以我们搞这项工作觉得它还是很有意义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由各地的优秀地方性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晶而成的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我们各地的特色文化,它们采取封闭式的、画地为牢式的保护方法,这个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特色文化就是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把它与生产生活隔绝开来,那它肯定是会窒息的。所以我们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各地的特色文化,包括地方性文化和民族文化,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一个文化目的。当然我们也知道,在市场经济下,文化有它的市场价值。从各地发展的实践来看,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可以达到育民、富民、乐民的作用。”很多地方的农民都是通过利用手边的文化资源,也就是这些农民祖祖辈辈都依托的这种文化资源,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是发家致富的手段。所以它在很多地方对农民起到了致富的作用。
中国文化产业新自觉:根植于我们自己的土壤
孙若风同志还提到,特色文化产业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达到了富民一方的积极作用,这是现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当然特色文化产业也还有具体所指,是利用地方性的、民族性的文化资源,用这种资源才算是特色文化产业。更宏观的讲,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我们应该倡导,要行走在自己的土地上,要植根于我们自己的这块土壤。这是今天中国文化产业一种新的自觉,是成熟的一种表现。纵观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都是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达了本民族独特审美需求的。
[next]
特色文化产业:永远的绿色朝阳产业
在讲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保护生态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当初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就一直强调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是朝阳产业。一般来说,它能耗低、污染小,而且带动社会就业的能力强,搞文化产业自身就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的。现在我们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要做这种产业,像这些地方,一般都表现为地方生态比较脆弱,可以利用的物质性的资源比较少,而我们搞特色文化产业主要就是依托它的传统文化,用的是创意。我们主动的把它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显然是有利于保护这里的生态的。”孙若风骄傲的说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在今天来看,我们认为这句话并不过时,我们还是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我们现在吃的山水,不是物质的山水,而是与这种清山绿水相联系的文化。我们现在还在推动一个工作,今年3月份国务院出台了一个文件《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其他7个门类产业的融合发展。其中包括: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还有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作为七大门类之一,也是目前我们推动融合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现在希望能够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让他们介入当地新农村建设,介入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文化生态保护的跃进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工程,是今年文化部的一项重点工程,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一个项目。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位于中国西部腹心,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区域内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文化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在我国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近年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相关地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藏羌彝文化走廊’这个概念其实在学术界很早就关注了,是国内外都十分注意的一个学科,在这方面推动最有力的是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同志,他提出了十分著名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达了多民族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欣赏,多元文化共存的一个态度。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向世界宣传多民族文化共存主张的一个格言了。本来是一个学术概念,在汶川大地震以后,抗震救灾过程中,人的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个时候发展文化产业已经被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工程’应运而生,文化部也相当重视,经过缜密的考察以后,决定把它提升为一个国家级的文化产业项目。这个工程,就是想把历史上已经存在的一个文化积淀带,在今天的条件下,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让它转化为一个文化产业带,通过这个工程让它造福于千百年来行走在这条文化产业带上的各民族人民。这个工程纵跨西北西南七个省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文化部和财政部不仅发布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而且今年还启动了项目库建设,在文化产业走廊上的一些文化企业已经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支持,明年、后年这种支持的力度还会更大。”(文/王海霞 王风云 图/王风云 责任编辑:项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