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3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程远州 黄倩
恩施大峡谷七星寨景区大楼门群峰。 苍山如翠,水清见鱼,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沐抚办事处营上村,地处恩施大峡谷景区。这个旅游扶贫试点村落里,商铺林林总总,游客喧喧闹闹。目之所及,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楼,做起了小生意,门口还停着私家车。 借助好生态,恩施以大峡谷风景区为核心,在全州布局旅游扶贫试点村,形成了“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养生度假型”等旅游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从靠“天”吃饭到靠“人”吃饭的路。 观光农业:山货成了抢手“香饽饽” “一株月季花能卖到500元,这一片有16000多株,能卖800多万元!”恩施州咸丰县坪坝营村党支部书记田代云指着一大片月季花,笑着说:“再加上平时的旅游收入,村里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 眼前这片占地300多亩的高山花卉园,位于海拔上千米的山上,不仅是月季产业园,也是名贵植物观赏园。秀美多姿的“花中皇后”与“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等名贵中药材套种,满眼姹紫嫣红,远处群山逶迤,云遮雾罩,山村盛景引来游客如织。 旅游开发前,这个距离县城50余公里的小山村还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国有林场。2003年,恩施州决定在此进行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林场停止砍伐。 随着旅游扶贫的推进,几位村干部一合计,决定紧跟“潮流”,进行产业转型!但是转向什么呢?村里山峰林立,碧翠如茵,可树又不让砍,怎么办?村民们发现,当地一种名为红根刺的植物,可以嫁接月季,而且培育出来的月季花朵大,花期频繁。于是,村里决定以月季培育发展观光农业。 从去年10月到今年8月,不到一年时间,月季园从几十亩扩大到300亩。田代云说:“重庆、湖南等地的很多外地游客专门来参观和购买,多的时候一天客流量有300多人。” “人多了,山里的东西就值了钱。养蜂的、种盆景的、建蔬果采摘园的,都发家致富了。”田代云指着花卉园后面的大棚说。 “像坪坝营这样发展高山休闲旅游的,还有利川市苏马荡、建始县黄鹤桥等地,每年吸引50万人次以上游客消夏避暑,为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恩施州副州长张宇介绍。 乡村旅游:农民家门口就能增收 “采的时候不能用指甲掐,要用手指头的力量把茶叶揪起来,不然会在茶梗上留下一个红色的印记,做出来的茶就不好看。”在恩施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寨茶园中,老师傅一遍遍叮嘱体验采茶乐趣的游客。每到春夏季节,前来茶园体验田园生活的游客就络绎不绝。 枫香坡这样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恩施州共有80多个。借助良好的气候环境和生态优势,吸引游客前来吸氧洗肺、养生度假。5万余名贫困农民在家门口走上了致富路。 “生态就是我们的灵魂,如果没有生态,游客就不会来到枫香坡,村民也就没有了收入。茶树四季常青,大面积种植本身就可以保护生态。”枫香坡侗寨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苏娥介绍道。 “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恩施的乡村旅游在原生态的山水上下功夫,将良好生态转化成“摇钱树”。芭蕉侗族乡副乡长罗海军介绍,早在1998年,芭蕉乡侗寨就开始集中种植茶树,如今寨子上的茶园已经有500多亩。罗海军说,为了保护“绿色侗乡”,当地坚决杜绝对环境有破坏的企业入驻。“前两年有人想要在附近建个加工厂,我们果断拒绝了。” 对于茶园的管理,当地政府鼓励不用农药、施有机肥、使用太阳能灭蚊灯,杜绝农业面源污染。 如今,“回乡村找童年”“体验山村生活”“感受土苗习俗”等特色旅游,正在成为恩施的闪亮名片。恩施去年接待游客达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194元,同比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