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3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方圆
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河水静静流淌。记者 郑少忠摄 这里是“国际重要湿地”三江湿地——中国迎接第一缕曙光的地方,乌苏里江、黑龙江和松花江在此流淌、汇合,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丹顶鹤等珍稀飞鸟在此栖息、繁衍。 三江湿地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三江平原的东北部,是黑乌两大水系汇流后形成的湿地,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水沼泽湿地,面积达19.8万公顷,动植物物种丰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多达55种,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退耕还湿,人工招引,为白鹳在水边建150多个巢穴 出哈尔滨,一路北行800多公里,车行近9个小时,记者终于来到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的三江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看!东方白鹳!”同行者的一声惊叹,让记者立刻来了精神。 远方水陆交界处,一群群鸟儿欢快地嬉戏着,几只大高个、黑尾巴的雄性白鹳正展开双翅,既像是在向它们心仪的“公主”示爱,也像是在欢迎不远千里而来的游人。 同行的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科长吴智夫是位摄影爱好者,“过去为了拍一只白鹳,要在湿地边等上好几天。如今好了,随处都能看见几十只。”他的兴奋劲儿溢于言表。 这种国家一级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全球只剩下不到3000只,每年3月都有100多只白鹳从南方迁徙至此,度过长达半年的繁殖期。 蓝天碧水,绿树繁花,飞鸟鸣啭,锦鳞游弋……眼前这绝美的自然风光,让人沉醉。 为保护这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早在1994年,我国就成立了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湿地的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 2014年初,中央将三江湿地纳入退耕还湿试点,投资950万元。目前,9500亩耕地实现退耕还湿,填埋了耕地内沟渠,进行植被自然恢复,实施了河道疏浚治理,还建立了种群恢复基地,改善稀有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条件。退耕还湿试点成果显著,湿地面积扩大,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离河水不远处,记者看到了几只巨大的三脚架,足有十来米高,顶端是巢穴,不时有几只白鹳停留又飞走。“那是人工白鹳招引,这样的三脚架已经有150多个了。”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郑志刚说,“白鹳体形硕大,在哺乳幼崽时总要飞到离巢穴很远的水域捕食,4只小崽有时只能活两只,我们看着都心疼。现在好了,在水边给它建个家,小白鹳都活下来了!” 中俄合作,共同保护,野生东北虎跨国“自由行” 抚远县与俄罗斯的疆土只有一江之隔,在口岸眺望,依稀能看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小村庄。走在街上,俄罗斯商人和游客随处可见,两边的牌匾多为中俄双语,小店的营业员说着流利的俄语和买家讨价还价。 这片地处中俄边境的湿地,因国界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两国的湿地保护区紧密相连,生态环境基本相同。10多年来,中俄两国的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始终保持合作,签署自然环境合作协议,共同保护和研究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内近120万公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互派专家进行考察,举办研讨会交流经验,建立珍稀动植物保护体系,构建了良好的东北亚中俄毗邻地区自然生态保护网。 不远处是连绵的山脉,它隶属于俄罗斯阿穆尔流域自然保护区,毗邻我国的三江自然保护区。 这一带是野生东北虎(在俄罗斯叫西伯利亚虎)经常出没的地方。东北虎习惯吃在平原,睡在高山。三江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打趣称:“山上的东北虎到这边觅食,要交伙食费。”俄罗斯阿穆尔流域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则回应道:“对岸的老虎住在我们山上,也要交些住宿费吧?” 为了维护野生动物食物链完整,拓展其活动空间,营造更加广阔的繁衍栖息地,中俄两国的保护区达成协议,共同保护在两国跨界生存的野生动物,形成生态互补。 今年9月,三江自然保护区与阿穆尔流域自然保护区达成新共识,将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方面的活动,策划少儿环境保护主题画展,举办“爱鸟日”“植树节”等活动;在科学研究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合作,调查东方白鹳数量,实施人工招引等保护措施,对东北虎栖息地进行监测,并将联合制作两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出版物。 三级管护,发展旅游,好生态让人人都有新奔头 针对“点多、面广、战线长、生态环境复杂”等困难,三江自然保护区构建了“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三级管护体系。巡护员张洪涛告诉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区域,他的工作主要是定时定点巡护湿地,对破坏湿地、乱砍滥伐的不法分子进行执法。 “管护面积大,难度大,忙的时候两个月没回家。”张洪涛说,“过去,物资缺乏、设备简陋,遇到半夜执法,只能靠记忆和经验摸黑走,心提到嗓子眼。”如今,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越野车、雪地摩托、皮筏艇、GPS等设备应有尽有。 三江湿地旅游景区一期工程建设正在进行。观光栈道上,指示牌和垃圾桶上画着东方白鹳的卡通形象,配有“鸟儿也有耳朵,嘘!”“请垃圾君入瓮,就是在护湿地”等文字。“这些都是为了激发游客保护生态的意识,”郑志刚说,“景区以教育、引导为主,这里的旅游是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生态旅游。” 保护区内设有野生动物标本馆和湿地观测站,免费对外开放,每年都有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当地政府长期向农民宣传湿地保护和稀有动植物保护知识,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常有农户自觉抢救、喂养野生动物。 退耕还湿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农户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为帮助农民找到新出路,政府加大力度安排劳动力转移,提供场地,开展技术培训班,全力支持农民就业。农户们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意愿,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等。 抚远县抓吉镇农民李洪宇在政府的扶持下种植食用菌。他指着眼前的10多个大棚骄傲地说,“过去种地是靠天吃饭。有了这个食用菌种植基地,收入比以前多了不说,还更稳定了。” “现在,湿地旅游带动了经济发展,农民搞农家乐、卖旅游产品,有了替代产业和就业途径。”郑志刚对记者说,“这里人人都有新奔头,小康的日子不远了。” 链接 黑龙江省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之首 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8,居全国第四;有8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之首;有湿地保护区138处、湿地公园58处。1998年,黑龙江省下发文件要求全省停止开垦湿地。2003年出台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湿地资源的地方性法规。2014年黑龙江省实现退耕还湿12.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