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7
来源: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作者: 余昌民
蛇口工业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朝世界打开的第一扇窗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来到这里,尚能听到企业职工发出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赶走的资本家又回来了”的慨叹,以及“是听共产党的,还是听资本家的”迷茫。后来,全国各地的老干部、企业家、学者教授和外国宾客好奇地来到蛇口考察“改革开放”这一新鲜事物,我经常向他们讲述在蛇口进行的大胆试验。
那时蛇口才几岁,可是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弹丸之地上一派蓬勃建设的景象。企业规模变小了,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了;职工们士气饱满,管理者意气风发;人们在劳动之余拼命学习来提高自己,服务行业热情而周到。一次在学习班上,我请大家快速写出对蛇口的印象,有人写:“在蛇口看不见警察。”“在这里两辆自行车撞到了,双方笑一笑,不吵架。”……这些,不正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图景吗?
开放为的是引进资金、技术与管理;改革为的是从旧的体制与制度下挣脱出来,非此不足以解放思想、迈开步子。实践证明,这些都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最需要的东西。
当理论尚不成熟,压力阵阵袭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蛇口,人们没有停下为中国的发展探路的步伐。八十年代初期,蛇口打出了著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十年以后,在蛇口又竖起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巨幅标语,这个口号不胫而走,很快成为全国最响亮、最浑厚、最雄壮的流行语之一。
对后一条口号的来历,老蛇口人也说不大清了。五年前,我特意去问袁庚老人,他沉吟道:“‘著作权’不是我的。应该有几百年了。”
魏晋时代的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清谈误国”之说,出自清代的顾炎武,距今300余年。
我接着发现了一则资料: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巡专列抵达汉口火车站时,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陪邓小平在月台上散步,据关广富回忆,就在那次重要谈话里,邓小平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声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
这块标语竖立的时间与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时间是吻合的,出自邓小平的可能性极大。可袁庚为什么不记得了呢?这只能说明同类思考由来已久。重要的是,顾炎武拥有的是“清谈误国”的著作权,而“空谈误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
一定是袁庚读到了关广富上呈北京的记录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他眼前闪过,烙在了潜意识里。总设计师的点拨,化作操作者心头的灵犀,于是他巧妙地拿来堵哓哓者之利口,壮实干家之声色。这样的推测看来是合理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很可惜没有出现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正式文本中,却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它恰是南巡讲话的精神内核,又关系到“著作权”的真正归属谁都没有忽视它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