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精神 > 新时代模范人物

新时代模范人物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孙占亮:勋章铭刻“野外英雄”

发布时间:2014-10-24

        人物名片:孙占亮,“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6年7月,他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山西省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从此开始了23年的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

2009101494813745.jpg

      在23年的地质生涯中,他参加和主持了30个1∶5万图幅、3个1∶25万图幅、中条山区1∶1万铜矿地质填图、新疆矿调填图及西藏阿里尕尔穷、改则、措勤等铜金矿区普查。
野外工作,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孙占亮坚持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用血汗换来了地质找矿的累累硕果:2000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2001年,获“山西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4月,获山西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11月,在全国能源化工系统组织的“首届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大赛”中,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能手”称号;2006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3月,获第五届“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并被授予“山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07年10月,被中共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组、山西省委组织部评为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008年,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特殊的生日 别样的人生
      走近这个踏实的汉子,那常年被风霜掠过的脸洋溢着坚毅的笑容。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岭中,孙占亮战胜了恶劣天气、高山绝壁以及事故风险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多项优秀填图成果和找矿成果。
1996年,孙占亮主持太行山北段陈家庄测区御枣口幅、南庄幅、陈家庄幅的1∶5万区调工作。该区工作条件差,滹沱河横穿全区,地形险要。其中的七东山树高林密、灌木丛生,常有豹子出没,地形切割强烈,落差较大。为了搞清区内的构造展布特征,他和其他两名队员一起上了七东山。由于山高路远,完工时天已黑了。他们冒着危险,滑下了情况不明的大陡坡,摸索着通过了长满荆棘的山谷。当费尽周折地爬出山谷时,大家的衣服全都成了碎片。
      回到驻地已是深夜两点多了,细心的队友突然意识到,当天正好是孙占亮的生日。队员打趣地说,这是大自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虽然吃尽了苦头,但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解决了区内遗留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御枣口幅在野外验收和最终成果均获得了优秀级。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艰险都能化险为夷。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大自然常常用磨难考验地质队员的意志。那些斑驳的伤痕,是同累累的硕果一起,伴着孙占亮走过那段艰苦岁月的。
  11月的五台山区已是天寒地冻。在主持五台山区1∶5万区调时,为在大雪封山前将野外任务全部完成,孙占亮冒着严寒上山,在攀登一个陡坡时,踩到一块松动的岩石上,顺势滑落沟底,左手腕粉碎性骨折。为了不影响工作,在民工的帮助下,他忍痛步行十几里跑完了路线。回到单位,他也没有休息,每天打着石膏,挤公共汽车继续上班,这样的日子持续了40多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孙占亮负责的图幅最终成果获优秀,累计新发现金银矿化点15处,新发现的均才花岗石、七东山大理石正在勘查中,有望成为中型优质石材基地。新发现的盂县马宗沟-沟子口一带的透闪石矿作为优质陶瓷原料现正在开采,为该县成为阳泉市陶瓷原料基地提供了详实的地质矿产资料。
      2004年3月~7月,孙占亮承担了省局中条山西南段涑水杂岩区1∶1万铜矿地质调查任务,总共要跑1400千米路线、定6000多个地质点,并要求在5个月内完成任务,往常这是项目组一年的工作量。中条山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山势险峻,到处荆棘密布,这给填图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4月25日,在工作途中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身背5袋样品(大约有10千克重),在下一个陡坡时,脚下一滑,连人带样品一块掉入了水中,造成右脚腕扭伤。当回到驻地时,小腿已经肿了,而且周围布满了血斑。但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没当回事。在驻地进行简单的处理后,他又回到野外工作了。后来伤势变得更加严重了,经专家诊治后发现是腓骨骨折,不得已才回到单位进行治疗。经过短暂休整,6月1日,他又回到野外和队友们一起工作了。
      在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任务,新发现各类矿化108处,其中铜矿化95处,并以93分的高分通过最终成果验收。专家在评审意见中写到:这是目前中条山涑水杂岩区最为详实的一份地质资料,对该区今后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
把无悔的青春献给地质事业
      在开展1∶25万忻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工作区涉及范围大,流动性强,车上带着炊具,常常两三天搬一次家。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孙占亮患了感冒,并引起了眼睛虹膜发炎。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坚持野外工作。此后留下了后遗症,每当眼病复发时,都会严重影响视力。但是当忻州市幅通过中国地调局华北项目办野外验收和最终成果评审获得优秀时,他却流下了欣慰的泪水:“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从2005年开始,孙占亮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任山西省地调院晋中分院院长,负责组织完成地调院承担的基础地质调查项目,而这又成了他进入青藏高原工作的起点。2006年~2009年,他连续四年在西部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2007年,为了完成院里承担的西藏阿里尕尔穷铜金矿区普查项目,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生命禁区中,孙占亮组织20名地质组人员住进了在海拔4700米处安扎的帐蓬内,每天跋涉在54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进行劳动强度很大的地质填图工作。作为负责人,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每天爬最高的山,跑最长的路线,连续作业十几天不休息,但和他做伴的20多岁的民工每两天就要换一次人。一天,和他做伴的一个民工问他:“你比我们大20多岁,每天这么跑不累吗?”孙占亮笑着说:“我每天在青藏高原这个野外实验室里看到这么多奇特的地质现象,感到很兴奋,早把苦累抛到一边了。”在共同战斗的日子里,队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返回途中,项目组不幸遭遇车祸。虽然孙占亮自己也受了很重的伤,但他还是积极地组织营救,及时向阿里地区110、120及地调院单位领导发出求救信息,使车上受伤的两位队员最终脱离了危险。但是当救护人员到达现场时,他却倒在了地上。
当好科技创新排头兵
      孙占亮主持开展的1∶25万侯马市幅、新乡市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是山西省首次开展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该项目的开展标志着山西省区域地质调查进入了数字时代,是山西地质调查工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数字地质图使用起来灵活简便,但操作过程却十分复杂。作为项目负责人,孙占亮知难而上,白天上山跑路线,晚上如饥似渴地埋头攻读数字填图技术。他在工作中边学边干,边实践边总结,边探索边提高。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熟练地掌握了数字填图的全过程。苦没有白吃,汗没有白流,该项目在中国地调局主持的评审中获得了优秀,位列全国同类项目第二名。
孙占亮把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科学地运用于填图工作中,QC成果曾连续四年被中国质协、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及“全国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他负责的分队被山西省地勘局评为1996年“职业道德先进集体”,1997年至今连续11年被共青团山西省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集体。
      孙占亮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他的身上,展现着当代青年地质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体现着新时代地质科技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孙占亮传承了老一辈地质人身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的心里时刻铭记着“我是一名党员,我热爱我的工作,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信条。  
         来源:网络

20091014948137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