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07
惠州将在校园、景区、沿街建设100座好人志愿服务站,推动感恩之城建设。 梁维春 摄
“上天给你关了一扇门,一定还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与其抱怨,不如从一点一滴改变,常怀感恩之心,生命就会绽放出无限的色彩。”日前,身体高位截瘫仍致力于残疾人培训事业的“中国好人”林小敏入选惠州市首届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全市再次兴起争当模范者、争做感恩事的学习宣传热潮。
为进一步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提升文明创建水平,惠州“好人之城”建设再树新品牌。根据近日拟定的《惠州市建设感恩之城工作方案》,惠州将实施市民感恩素养培育、社会感恩风尚倡导、城乡感恩文化拓展、人居感恩氛围提升、窗口感恩服务增值、文明组团感恩升级等六大工程,将“好人之城”升级打造为“感恩之城”。
一颗颗感恩之心,一桩桩感人事迹,正在不断擦亮起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惠州市文明城市工作局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惠州通过感恩之城建设,将近年来兴起的文明风尚逐步转化为市民感恩素养和感恩行动,使感恩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社会精神力量。
价值引领▶▷
讲好“好人之城”的感恩故事
惠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十几年前,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外地人心中还是模棱两可,甚至将“惠州”误听为“贵州”。如今,这座让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城市,已经闻名全国:连续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好人之城”的城市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目前,惠州已有获评的“中国好人”18人,“广东好人”和“感动广东”十大人物30余人,以及“惠州好人”300多人。
如何将“好人之城”建设进一步深化?根据方案,惠州将通过具象化、接地气的宣传教育,对好人好事好风尚给予广泛宣传,并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规划等各行各业融入感恩文化,激发广大群众的知恩情感和感恩认同,增强感恩文化价值引领作用,让市民在一点一滴中形成感恩习惯。
不仅如此,惠州还正规划建设一批体现感恩理念的公共艺术景观,如运用雕塑、楹联、石刻、书法、美术等艺术形式,把感恩理念融入城乡公园、广场、街景之中,凸显感恩价值导向,着力建设一批富含艺术的感恩雕塑、感恩墙、感恩文化廊等,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品位。
惠州市文明城市工作局负责人说,好人之城与感恩之城一脉相传,发挥好人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市民感恩生活习惯和态度的养成,而感恩理念的深入人心也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了好人之城建设的水平和内涵。
实践倡导▶▷
培育“志愿之城”的感恩言行
11月上旬,以“惠州好人”、仲恺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杨容珍命名的惠州好人志愿服务站(杨容珍站)正式启用。未来3年,惠州将在校园、景区、沿街建设100座好人志愿服务站。
感恩之城建设并非宣传教育就能一蹴而就,根本在于市民知恩感恩的素质养成。惠州好人志愿服务站既是市民感恩素养的培育站,又是社会感恩风尚的倡导岗,还是城市感恩文化的建设点。通过示范点的搭建,让好人感恩事迹传播、感恩志愿服务开展、感恩风尚倡导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带动市民服务社区、践行感恩之举的社会氛围。
据介绍,惠州将通过开展崇德向善感恩行动、诚实守信感恩行动、志愿服务感恩行动、文明传播感恩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中国梦”“一带一路”“我们的节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重大主题、重要节庆,用灯笼、春联、灯谜等民俗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感恩文体活动,传播感恩理念。
服务提升▶▷
增强“惠民之州”的感恩回馈
文明创建并非为了拿牌子,而是将创建成果最终惠及于民。惠州建设“感恩之城”目的也正在于此。以此为抓手,继而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以及人居生活环境的优化,让群众在文明创建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最终打下群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人心之基。
方案进一步提出,扩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范围,大力推进感恩社区创建,不断探索“社区感恩服务+”运行模式,如整合社区志愿服务站、康园供疗站、博爱家园、家长学校等服务资源,同时解决好停车难、脏乱差等城市难点问题,提升社区及周边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以建立“五优”窗口为阵地,加强基层窗口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让市民真正享受感恩之城的惠民利民便民服务。惠州还把感恩行动与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社区创建相结合。通过创新载体形式,带动市民一同建设美丽乡村,争创文明城市,形成荣辱与共的文明感恩社会氛围。
在惠城区新联社区服务中心,居民李阿婆乐呵呵地说,社区加大了文明创建力度,不仅可以享受一站式便捷服务,每到周末,还可以在社区工作者和义工帮助下参与公益活动,“住在这样的社区,我感到很幸福,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感恩,积极参与建设家园。”(徐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