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精神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四川古籍修复大师袁东珏:妙手复活宋版《茶经》

发布时间:2017-06-26

来源:成都晚报 

开栏语

  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既是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城市的根与魂。在成都,有这样一群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不断钻研,凭借专注和坚守,以“匠人精神”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并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将这些蕴含着浓厚天府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向世界传播开去。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成都晚报记者走进五位生活在成都的大师,为您讲述“继承者们”的生活。

  古籍修复大师

  袁东珏

  四川资深文物修复专家

  存 档

  自1983年恢复古籍修复以来,四川省图书馆修复的百余部古籍,95%以上出自她之手

  她曾修复省图镇馆之宝《洪武南藏》、宋代雕版印刷的《茶经》、清康熙年间瓷板刻本《周易说略》等珍本、孤本

  心 得

  “古籍修复,最难的不是技巧,而是制定修复方案。”

  自1983年恢复古籍修复以来,四川省图书馆已经抢救性修复了一百余部古籍,其中95%以上出自四川资深文物修复专家袁东珏之手,包括四川省图书馆镇馆之宝《洪武南藏》、宋代雕版印刷的《茶经》、清康熙年间瓷板刻本《周易说略》等珍本、孤本。这些曾经被使用过、磨蚀过,有着岁月浸染的颜色、虫子咬噬的痕迹,甚至火烧之后烬余的古书,经过袁东珏的精心修复之后,呈现出一种古朴沧桑的美感,这种美,比光鲜亮丽的新书,更为丰富、独特,也更为珍贵。

  沉浸

  拿笔如捏针 指尖翻飞修补书洞

  袁东珏稍白的头发拢在脑后,戴着耳环,穿一件古典的黑色绣花衣服,胸前围着一块蓝布围裙。她戴起一副老花眼镜,坐在特制的修补台前,拧亮台灯,台面上平铺着一叠泛黄残损的书页,弯弯曲曲满是虫蛀痕迹,一张张粘连在一起,这是一部清道光年间的陈氏族谱,虫蛀很严重。

  袁东珏很小心地揭起一页布满蛀洞的古籍,轻轻展开,有的地方紧紧粘在一起,她用一把竹子磨制的起子轻轻挑开。她拿起一页仿古竹皮纸,与陈氏族谱比对了一下,颜色略深。因为用于修补的纸张要与古籍颜色一致,她起身走到库房找出一叠淡黄色竹皮纸,又比对了一下,刚好。

  要修补的书页已经脆了,折叠处裂成两半,袁老师细心地将天头和地脚对齐,用毛笔在纸背抹上浆糊,捏毛笔的手势像捏绣花针,指尖高高地翘起,这是修复古籍的专用手势,当她用小指指尖按压纸面,笔尖就自然地向空中翘起,以免浆糊污损古籍页面。她用指甲盖大小的一块块纸头粘贴在虫蛀的痕迹上,然后用镊子将多余的部分细心地夹掉,整个过程中,她非常地安静、投入,似乎跌进了岁月的河流里。

  完全修复好这本陈氏族谱,要等半年之后。

  袁东珏表示,修复一本古籍涉及到十几道工序,包括揭页、洗书、补书、托裱、喷潮、舒平、折页、修剪等,一环扣一环,一道工序做不好,下一工序就没法做。修复一页纸的时间往往长达数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修复一部书更是得耗上几个月甚至几年。

  出师

  杭州学艺一年 拯救《中江县志》

  袁东珏的古籍修复之路开启于34年前杭州的西湖边。

  袁东珏是成都人,18岁进入四川省新华印刷厂装订车间。1980年,她从新华印刷厂调到四川省图书馆,在外借室修复、装订散了架的图书。1983年,文化部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省图选派她去参加培训。出发之前,时任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沙铭璞老先生交给她一块用棉布包裹的厚厚的书砖,让她到浙江后将这部书抢救出来,“老先生叮嘱我说,川图的古籍修复已经中断了很多年,希望我回来后能把这项工作搞起来。”

  浙江省图书馆位于西湖边,“那年冬天,杭州大雪压断了西湖断桥,我们住的地下室,积雪差点封了宿舍门。”为了学到全套古籍修复技艺,一年时间,袁东珏白天上课,下了课追在老师身后提问,晚上回到教室修复这块书砖。整整用了一年时间,终于将这部古书抢救出来,并重新装订。

  回成都的路上,袁东珏途经上海图书馆,在版本学专家的帮助下,她查到自己苦心修复的这部书原来是乾隆年间的《中江县志》。

  袁东珏培训回来,省图重新恢复了古籍修复工作。偌大的两间修复室,只有她一个工作人员。她抢救的第一部善本是省图书馆收藏的宋版《茶经》,这部早期雕版印刷的古籍非常珍贵,但破损严重。为了用相同颜色的纸页,她用从浙江孤山上捡来的栎树果壳熬水,自己染纸来做修补。

  当年,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明朝《五音集韵》是孤本,虫蛀得很厉害,时任特藏部主任彭邦明亲手将这部亟待抢救的珍本交给袁东珏。修补后,袁东珏匠心独运,将之重新装订为“金镶玉”版式,就是在原来的版心外面再衬一层纸页,翻阅古籍时不会碰到原来的书心,能更好地保护古籍。“这门技艺,就得一边做,一边想,举一反三。”袁东珏说。